博纳创新 > 万户千村
  走进农民的内心——对浙江“千村万户问卷调查”的独家解读  
 
在新时期,农民到底在想些什么?期盼着什么?
  去年底,我省开展“千村万户问卷调查”,通过驻村农村指导员入户访谈的形式,就家庭收入、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和为农服务等6个方面的68项问题,对全省1000个村、1万户农户进行了详细调查。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农村问卷调查,在我省尚属首次。
  当我们将目光在一份份问卷的打“√”处停留,当我们看到统计员汇总的一组组数据时,我们仿佛听到了浙江广大农民的所思所虑所喜所盼。
  农民最关心的:增加收入
  【数据】:
  63.1%的农户认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经济”。
  2004年增收情况:32.8%的农户认为比上年“增加”,55%的农户认为“基本持平”,12.3%的农户则认为有所“下降”。以务农收入为主和以务工收入为主的农户,增收户比重分别为31.4%和30.4%,而以经商办厂收入为主的农户,增收户比重为40.7%。
  当前阻碍农户收入增长的原因:在10个选项中,各有37.2%的农户认为是“就业没门路”和“农业成本过高”;35.7%的农户认为是“农产品价格低”;28%的农户认为是“缺少就业技能”;25.9%的农户认为是“资金困难”。
  【点评】省农办主任:王良仟
  农民增收是当前“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与农民最直接相关的一个大问题。去年中央和省委的“一号文件”,主题都是全力促进农民增收。从我省情况来看,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连续19年居全国省区首位。但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民的收入水平离全面建设小康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确立,还存在着平均数掩盖下的不平衡性———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农民收入持平,一小部分甚至减收;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更困难。农户、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没得到扭转。如何为农民增收创造环境,提高他们的增收能力,缩小贫富差距,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
  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对农民增收十分重视,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农民增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和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来统筹解决。要增强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切实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务农农民增收是难点。为此,要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通过增加投入和科技支撑,鼓励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特色产品,挖掘农业增收能力,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这里大有文章可做。其次,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开拓致富新门路。通过发展县域经济,鼓励能人创业,带动农民就业。通过“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就业技能,让他们更多地到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此外,要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的同时,鼓励农民围绕特色做文章、迁移下山找出路、走出县域求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农民最需要帮助的:解决产品销路,推动劳动力转移
  【数据】:
  在农业生产上最需要得到的帮助:49.6%的农户认为是“解决产品销路”;48.4%的农户认为是“农业技术支持”;42.2%的农户认为是“提供市场信息”。
  当前阻碍农民充分就业的主要障碍:在5个选项中,62.9%的农户认为是“缺少就业技能”;51.7%的农户认为“对路的岗位不多”。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办法:77.6%的农户认为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
  当前农民最需要的教育和培训:在8个选项中,64%的农户认为是“实用农业技术”;50.6%的农户认为是“法律知识”;39.6%的农户认为是“职业技能”。
  【点评】省农办副主任:邵峰
  农产品销售困难,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供求关系从长期短缺转向了供过于求,农产品总量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销售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二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农产品消费出现了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的趋势,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三是随着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小规模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主体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从深层次上来看,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社会结构转型缓慢,影响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
  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农业内部来看,一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二是要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品牌响的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的农民进城落户,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越来越多的农民到二三产业就业、到城镇集聚落户,这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民致富门路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人口布局和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企业技术进步的加快,企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外来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我省农民到二三产业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针对这种情况,省委、省政府从2004年起实施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计划到2010年,全省培训1000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将100万农民培养成为专业农民,400万农民经培训后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500万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培训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下一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向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在进一步加强对失地农民、下山移民、转产渔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村后备劳动力和青年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受训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提高培训就业率。
  农民希望干部:改进作风加强服务
  【数据】:
  对于村干部,56.8%的农户希望增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能力,35%的人希望他们增强为村民谋利的诚心。对于乡镇干部,56.5%的农户希望他们多走村串户,了解民意;40.6%的人希望他们为普通百姓办事更尽心;30.6%的人希望他们尽快熟悉农村工作。
  对于涉农部门,59.1%的人希望减少办事环节,39.9%的人希望缩短办理时间,29.7%的人则希望他们加强工作的责任心。
  四成被调查农户曾向信用社(银行)贷过款。39.4%的人认为贷款“方便”,41.6%的人认为“一般”,19%的人则认为“不方便”。
  【点评】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
  基层干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骨干力量,涉农部门是直接为农服务的窗口,他们的工作能力强弱、作风好坏、服务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和形象。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民对基层干部、涉农部门有许多期盼。这些期盼,集中起来就是要求基层干部、涉农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对农民的感情,不断提高为农民服务、谋利的本领。
  近两年来,我省在推动基层工作、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方面有许多好做法。各级机关广泛开展了效能建设,很多乡镇、机关开设了像365服务中心等便民、为民的办事大厅,许多村设立了为农全程代理办事制度。去年,省里还选派38860名优秀干部,担当每个行政村的指导员,宣传党的政策,帮农民跑腿、替农民说话、为农民解忧,推动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下移,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在这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对农村基层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涉农部门的思想作风建设,使他们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致富的带头人。重点要增强他们五个方面的本领:即贯彻各项农村政策的本领,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两手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调动、保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管理和监督,又要信任和理解、关爱和支持,为他们为农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加强为农服务的实践中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关注农村、合力兴农的良好氛围。
  农村最需改善的: 村庄环境和集体经济
  【数据】:
  当前村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38.2%的农户认为是“村庄发展规划”,列第二位。
  村庄环境最需要改善的项目:9个选项中,54.3%的人认为是“道路硬化”,33.7%的人认为是“路灯亮化”,31.1%的人认为是“垃圾清扫处理”。
  68.1%的农户认为集体经济组织“需要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在当前农村比较严重的问题中,33.9%的人认为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列第二位。
  【点评】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
  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村社会事业滞后,是城乡差距扩大最显眼的地方,也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薄弱环节,而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加以改善。这就是近两年来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等一系列统筹城乡的工程受到农民群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省里明确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的投入力度,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上下连成一条线,扎扎实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这方面,我省已有许多好的做法。嘉兴、湖州、绍兴等地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垃圾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又以中心村为重点,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目前,全省各地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变化,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一样洁净、优美的居住环境。
  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今后要重点向农村倾斜。我们要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抓好十五年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要特别重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救助体系,健全县、乡、村的公共医疗服务网络,同时要繁荣农村文化,使农民德智体全面发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探索发现新路子,拓展发展的新渠道。
  总之,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先富农民捐助支持村庄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从实践来看,这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中,财政投入5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资高达170亿元,政府财力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农民最渴望的:强化社会保障
  【数据】:
  农民最担心的事:在八个选项中,64.9%的农户认为是“生大病”,28.3%的农户认为是“养老无着落”。
  28.1%的农户认为当前农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农民无医疗和养老保险”。
  农民最期盼的社会保障:在六个选项中,69.2%的农户认为是“基本养老保险”;56.4%的农户认为是“大病医疗保险”;30%的农户认为是“最低生活保障”;24.3%的农户希望享受“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
  【点评】:省农办副主任:邵峰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农民只有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充其量只能起到维持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为我省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我省在几年前就已经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很多做法在全国领先。
  我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有460万农民参加。199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省已有50多万农民享受了这一保障。我省还建立了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制度,2004年的集中供养率达到69%。从这次调查来看,农民群众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生大病”,怕看不起病,这是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的一个客观反映。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1500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土地征用增多而出现的失地农民问题,省委、省政府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已有129万失地农民参加了这一保障,其中40多万失地农民已开始领取每月200元至3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
  但是,我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覆盖不广,我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涵盖内容虽然已经比较全面,但目前仍处“扩面”阶段,要继续扩大覆盖率。二是标准不高,我省农村保障水平仍比较低,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三是体系不全,特别是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四是制度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合作医疗制度上,农民的受惠面还太窄,需要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去年我省GDP已超过1.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700美元,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将不断加快,我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将日益完善,完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的美好明天为期不远了。
  一次反映农民心声的调查
  目前,较为常规的农村调查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由统计部门进行的抽样调查,一种是农业部门开展的农经调查。这两种调查主要是反映农业和农户现时实际情况,基本不反映主观意见。而“千村万户问卷调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以了解意向为主,通过对农户意向的统计分析,可以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
  这次的“千村万户问卷调查”,涉及全省11个市的33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调查30个村,每个村调查10户,另加10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在被调查对象中,村干部占10%,村民代表占20%,普通农民占70%。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细致地了解村情民意,通过指导员直接掌握农村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反馈各级“三农”工作的成效和问题,为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农村指导员制度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此外,广大农村工作指导员通过入户调查,倾听民声,能够让他们更快地深入到农户家中,走入农户心中,增进与农民的感情,进一步做好指导员工作。
  “千村万户”调查选题——农民最担心的事
  选项(任选三项)
  选择 比例
  生大病 64.9%
  办事难 40.5%
  养老无着落 28.3%
  社会治安 26.3%
  交不起学费 19.1%
  打官司 12.8%
  乱集资乱收费 8.6%
  得罪村干部 2.7%
  其他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