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报道,随着国务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发布,2014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冲刺目标”也被一一列了出来。“安排”不仅仅是任务清单,更是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时期,从国家层面指出了需要重点治理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提出了攻坚碰硬的具体举措。记者近日专访了我国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听他详尽解读“安排”的重要内容。
罗云波教授指出,这个“安排”包括了8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部署,又有具体的安排;既有对标的治理,又有对本的加强;既对硬件建设提出了要求,又对监管责任等进行了明确,是既立足长远又接地气的工作纲领。比如说“严厉打击使用禁用农兽药、非法添加瘦肉精和孔雀石绿等违禁物质的违法违规行为”;比如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重点针对芽菜、活禽等监管的空白和盲点,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抓紧研究完善监管制度”等等,国家的某一项工作重点能具体到某一项违禁物质,具体到一个产品,非常接地气,非常务实。
罗云波教授指出,农业是食品安全的始发点,“安排”谈到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的法规标准,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规范等,也就是要从源头上遏制污染源,为食品安全夯实源头基础。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已经影响到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但是污染治理是系统工程,断不是一招两式就能解决的,必须多方发力多措并举,也就是必须依赖社会共治。
罗云波教授指出,这次的“安排”提出“深入开展治理整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就是要在最显眼、最受关注的“标”上重典治乱,以标为治理的切入点,顺藤摸瓜,依次递进,直至标本汇合,标本兼治。比如“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在专项行动的时候,可以理解为治标,但真正落实下去,从“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餐桌污染治理体系’,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来看,无疑是治本。比如,“安排”中同时提出,要“加快《农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要“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显而易见,加快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 研究起草重要食用农产品追溯管理办法,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肉菜流通追溯、乳制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等,都是从源头到过程的治本之策。
罗云波教授指出,“安排”中提出了一个新举措,即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城市及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以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举措。这也是提升食品安全整体保障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新办法。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发布时间:2014-06-09
|